新闻中心

News Center

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新闻动态
新闻中心

回乡三日感言(罗化云随笔)

发布时间:2017.04.24 发布人:管理员 来源:河南省直三院 浏览次数:796

 

退休了,刚好是国庆日,妻子开车,带着读大学的侄孙女,在导航的指引下,一路南行,回到了离别七年的老家。

在村口,看到了迎接的三弟,看到了聚集在大门外的家人。四个姐姐和大哥弟弟携带着他们的子女,以及他们的里孙外孙,现场共有几十口人。院子的偏房是新修的,水泥地坪,自来水,农耕机具、电动三轮车。只见姐姐和哥哥都到了白发年纪,大哥没有了牙齿,满脸皱纹,口有些窝窝的。晚辈们都很礼貌,孙子辈们与我相认了之后,一起玩耍去了。中午四桌一线排开,共进午餐。下午和姐姐哥哥们叙叙旧情,追忆少年时光和已经仙逝多年的父母的恩情。望着兄弟姐妹们的苍发,心里总有几分愧疚和无助的忧伤。几十年过去了,可那份亲情比往日更浓,虽然我对家庭没有什么贡献,仍旧得到兄弟姐妹们的热情欢迎,内心的愧疚无言以表。大姐说:只要你健康平安回来,就是对家庭的最大贡献。

晚上,望着家乡的夜空,繁星明亮,银河映辉,恍惚间,就像天空正在飘落雪花,大朵的,小朵的,细碎的,不断地飘落到我的头、肩,慢慢地溶进我的心田。妻子为看到一个铁锅般穹顶的夜空而赞叹。

次日清晨,到田野里散步,大雾团团飘过,附近的村庄时隐时现。荷塘枯叶过半,有几片绿叶格外醒目。红彤彤的太阳渐渐升起,把白茫茫的雾染成了霏红。这里的白雾湿润,不夹杂一丝怪味,深吸一口倍感清爽,郑州的雾总是要与霾共生,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气味,必须戴上口罩才可以出行。在老家的雾里,只管尽情呼吸,大口呼吸,深深呼吸,发挥肺活量的极值,上可充满胸郭,下能盈实丹田。

站在荷塘岸边,看到村子里的几种建筑共存现象,有上世纪70年代的带有屋脊的老房子(空房),还有2000年代兴起的平顶楼房,再就是新近完工的仿欧式楼群,带有车库。据说,这些豪华房主都是用出去务工赚的钱建设的。

现在农村,村村通电、通公路、用自来水、骑电动车,手机和网络普及,少数家庭门前停放着轿车、卡车和大型农业机械。在这里已经不存在温饱问题。残障人、孤寡老人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得到政府资助,生活有了保障。昔日的穷乡僻壤已经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。看来这就是现代小康社会的现实版突兀在眼前。农民的问题解决了,中国社会就有了质的提升。经过几代共产党人领导的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,中国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,家乡的变化是中国农村巨变的一个缩影。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,我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热泪。

种地的农民很开心,不交公粮,还有政府种粮补贴,机械化收种,再也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模式了。现在农民只要知道你的地块,只要会数钱,你就可以种地,传统农具几乎看不到了。机械耕种、机械收割,只要你付钱就ok 了。在田间地头,将收获后的庄稼进行交易,只要你会数钱就搞定了。现在的农民成了新型地主,雇工则是拥有现代化农机具的老板。在他们之间,建立起了新型地主(农民)与新型雇工(农机具老板)之间的新型劳作关系。

上午,到湖北崔岗,看望唯一健在的前辈亲人——三舅母,老太太虽已80开外,患慢性心衰,不断服药,但精神还好。忆起了我的童年。我在二舅家住了两年,当时是要过继给二舅的,但父亲还是舍不得我,借着上学读书的机会,又回到了父母的身边。回来的路上,途径湖北黑龙集镇,在这里买菜,50多年前,曾经和大人们一起在这里赶集购物,还到过这里的卫生院,看老大夫们诊病处方。当时我已经在读《医学三字经》,《汤头歌诀》,总喜欢到医院里走走看看,聆听铜药臼当啷当啷的清脆响声。

傍晚时分,哥哥和弟弟带着我到村里串门,拜见亲朋好友,近门乡邻,父辈的老者几乎都不见了,同辈的人一部分提前化圆(去世),认识的人已是白发苍苍,晚辈的不曾相识。乡情在脑海里翻腾:乡情更浓了,是说思乡的情怀更深了;乡情疏远了,是说相识的人不多了,如果没有人带领,你独自在村子里走一遭,或许没有人会认识你,没有人和你打招呼。过去的村景已经荡然无存,小河、池塘、大路、小道、东倒西歪的房舍、父辈们满脸的愁容,一切都成了往事记忆。过去的农村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,现在的农村是小康社会的展览馆;过去的农村是穷乡僻壤的代名词,现在的农村是地球村新成员;提起过去的农村让人揪心,看看现在的农村令人开心。

第三天,早饭过后,已是9点,辞别兄弟姐妹,侄子侄孙,返回郑州,一路畅通。团聚的场景和往事伴我一路同行,已经深深地刻画在我的脑回里。

2016年10月5日草写

Baidu
map